夏季跑步的补水原则
那么,风险我想更不用提了。
为了让其健康成长且不破坏金融稳定,监管部门还需要对其经营的稳健性和审慎性予以高度关注。也就是说,要继续扩大民资参股程度可能意味着允许其更多地参股城商行、股份制银行甚至是国有控股银行。
在2014年1月召开的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已为民营银行试点的制度设计定下了四大基石,即:强调发起人的资质条件、实行有限牌照、坚持审慎监管标准、订立风险处置安排。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在对外借贷与担保、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期货投资等方面进行一些试点(如在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温州),并扩大了QFII和QDII额度和范围,减小了对FDI的审批范围。到2001年,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比重进一步萎缩至33%,外国资本控制的资产占到67%,占压倒性优势。此外,本轮改革讨论中还强调了改变国有控股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尽管在华外资银行已在不少涉外业务和国际业务领域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但总体来看,外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所占市场比例和规模仍很小。
而银行业开放作为金融自由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可以为以上这些方面的改革起到协调配合的作用。开放的方式,包括批准更多的外资银行法人/分行和分支机构,或是考虑允许外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对中资银行投资并控股(并购方式)。第二,对监管而言,在当前复杂的金融改革浪潮中间,特别是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的过程中怎么办?我认为第一,要敢于担当,不能再做市场的尾巴。
如果说,不支持就认为不支持创新,我认为这话不对。要敢于担当,就是要不怕犯错误,当然尽可能不要犯错误。我不断地接到邀请,像这样的论坛,天下何其之多,各种场合都在讨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你是金融机构要不要叫存款准备金?这里又存在一系列问题。
从近两百多年人类文明、经济的快速发展看,简单讲就是依附于分工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附于各种创新活动,用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话说,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尽管改革开放历经了35年,我们仍然在过程之中。
因此,既然是金融活动,那就要遵守金融运行的规律,就要受金融监管这一个国民经济活动中间必不可少的制度环境的制约,有人喜欢学美国,言必称美国在各类金融活动中也是有监管的。2003年的那篇文章中提到:中国今后的金融创新活动,尽管可能会使人眼花缭乱,但是探求其本质动力是什么?肯定是为了突破两大管制,一是利率管制,二是分业管制。今天着重就互联网金融创新谈一点意见。我简单讲一点意见,创新是一个小至企业、大至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
一边讲金融创新,一边讲金融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不做市场的尾巴。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不讲究协调,不讲究平衡,也就是说,如果不研究改革的条件性,我们为什么要搞沪港通?我们不直接了当在全国宣布放开资本账户管理就完了吗?为什么还要搞沪港通?为什么还要对沪港通的资金进出、交易的总额有个框框?它是有道理的。要不怕辛苦与困难,不怕加班加点,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在中国今天的环境下,谈金融企业创新或者金融创新,如何创新?从目前现状看,中国经济的现状是转轨经济。一提监管,又怕被别人说成是不支持金融创新。
我甚至说,可以用互联网精神万岁来赞扬它。另外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家的上进心、成就感,激情、毅力、智慧、灵感甚至是创新方面的野心。
目的是说,我们充分肯定金融创新活动,但不是每个人所想的创新活动都可以无限制地、无边际地发展,这是两回事情,这是我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创新现状的第二点评价。创新不能赶潮流,不能盲目,要想明白,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论坛成百上千,几乎每会必谈互联网金融,似乎不谈就不时髦。以下为夏斌主席的文字实录: 各位下午好,今天会议的议题是以金融行业创新为主题进行讨论。否则就会失去总体经济发展的平稳发展,形成负面影响,形成负面冲击。不要人家搞房地产,我也搞房地产,人家搞互联网金融,我也搞互联网金融。
当你了解到中国国民经济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因素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什么还没有完全过渡到以利率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时候,国内和国际的资金流动还需要存在资本管制的限制的原因和理由,如果了解了这一制度背景,你就明白了,即使不存在互联网因素,境内外资金还是不能自由流动的,哪怕你的技术很好,哪怕你运用世界一流的互联网技术,只要是资金流动,再好的技术也不会采用。第三,应该不怕辛苦与困难,加班加点。
讲监管不是不支持创新,是为了创新更加健康地发展。今天我作为学者,多讲一点道理,一会儿有政府管理部门的,他们会更多讲政策含义,我更多是讲道理。
从人们不容易看清楚的地方推,从人们有争议的地方推,好推。我们讲创新,不是今天才创新,10年前的金融界一直在创新。
二是与金融监管部门长期不表态、无态度有关。面对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几个主要业态,第三方支付,央行已经开始颁证了,现在规范了。在这方面,跑路中间的教训太多了,一定要吸取。余额宝这类产品,我个人认为就应该按照对有关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的理财产品该怎么专项管理就分别怎么管理,也容易规范。
要改革,要转轨,就要讲制度变迁中的协调、平衡。为什么半年前你不能像今天对影子银行那样有具体明确的监管思维与措施呢?是认知问题,还是责任心问题?我们监管部门也应该反思。
否则,只知己不知彼,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最终碰得头破血流,甚至跑路。当然,我们搞微观的可以是不去考虑这些问题的,但是监管部门是必然要去考虑的。
也不敢比较,甘愿做群众的尾巴,做市场的尾巴。为什么不表态、无态度?根据我个人分析,无非是三种原因,或者是认为金融改革比较难以推动,想借助互联网金融来冲击、来倒逼金融加快改革。
第二,要善于向市场学习,处理好转轨中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处理好猫和耗子的问题,猫如果不懂耗子的生活习性是什么,怎么抓耗子?要多和耗子交谈,这是我曾经搞监管的经验。当前中国金融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自娱自乐。金融创新政府推动慢,市场来推动我认为这些小幅度的降一次息,两次息,或者提一两次息都不属于货币政策方向性的调整,还是属于稳健,稳健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向松,向紧,这我们认为才是稳健。
包括我们目前监管等各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的跟新常态不相匹配的这些制度性的一些设计,一些框架性的东西需要进行改革。现在我觉得在很多评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上,似乎有把这些小幅度的利率和准备金率的调整看成是货币政策,似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然后赋予宽松的内涵,我觉得这个可能内涵赋予的程度过高了一些。
所以,在未来继续再用这些比较老的办法来进行扩张,货币政策进行大幅度放松,我想显然是对于宏观调控来说不是提高它的效率,而是降低它的效率,对经济体的运行显然是不利的。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是新常态下的金融变革之道。
如果要推动融资成本下降,工具方法很多,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或者说短期内最见效的一条就是把基准利率往下调。货币政策本身就是短期的,对短期的运行货币政策能够发挥比较好的效应,如果缺失灵活性,货币政策一成不变,当然你的效益就会明显下降。
评论列表